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践行习近平思想 > 宣传论断 > 正文 站内导航

中国绿色时报:30年持之以恒植树 美丽拜泉一朝梦圆

媒体: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中国绿色时报
专业号:关注森林 2013/6/20 14:02:45

    说拜泉美丽,一点都不为过。

    这里的天,湛蓝湛蓝;这里的土,黝黑黝黑;这里的树,葱绿葱绿;这里的风,柔柔和和;这里的水,清碧甘甜;这里的民风,淳朴善良;这里的人们,坚定执著。

    30年前,拜泉人树起了向荒山进军大旗,把尊重自然、科学发展的理念,筑在了359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0年后的今天,拜泉已是“林上山,粮下川,苕条种中间,拦沟蓄水养大鹅,坝外开发种良田,坝上鸡猪鸭,坝内养鱼虾,四旁林粮果菜瓜,沼气富我家”的美丽家园。

    一面生态大旗 一扛到底

    汽车驶进拜泉,满眼的树木,欣欣绿意在每一个角落流淌。

    拜泉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地处小兴安岭余脉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榛柴岗、艾蒿塘、不上粪、也打粮”、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些乡俚民谣,足见历史上的拜泉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的地方。 
    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山林拓为农田,大树成了木头,水跑了,土跑了,鸟兽也跑了,拜泉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到20世纪70年代,全县森林覆盖率下降至3.7%,黑土层厚度由垦殖初期的1米锐减到3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由8%下降到3%,年流失表土厚度达4毫米,相当于年流失一个村的土地。
    面对严酷现实,拜泉几届县委、县政府接力赛似的组织全县人民植树造林,治坡治沟,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2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3.7%提高到22.7%。与上世纪70年代初相比,拜泉坡耕地泥沙流失量减少89%,地表径流减少78%,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风速降低58%,空气湿度提高10%-14%,连续20多年未发生风剥地,全县粮食亩产由1980年的9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000多公斤,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4亿公斤,创历史新高。

    据拜泉县林业局局长张永和介绍,县委、县政府把造林绿化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作为立县之本,富县、富民产业,近3年全县共完成造林7万亩,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4500条。县委、县政府还提出,一寸林地也不能少,确保林地不流失,森林生态功能不减。

    在爱农乡新展村,《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见到了67岁的村支书王明山。他当了一辈子村干部,栽了一辈子的树,一说到树,脸上满是笑容。他说:“现在村里所有的支出都靠这些树。全村不到1800人,现有樟子松成熟林5万株、杨树成熟林3万多株,林木总价值3000多万元,相当于人均在绿色银行存款1.5万元,而且每年还在升值。村子里,谁家的孩子考高中了、上大学了,村委会都会拿出一些补助。这都是树的庇佑,大家都明白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

    拜泉老百姓栽树爱树已经成为习惯。这正应了原县委书记王树清的一句话:“树是高压线,谁碰谁触电。”

    一个发展道理 一以贯之

    1958年,拜泉县成为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奖状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

    1993年,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题词,省长邵奇惠题写碑文,在拜泉诞生了全国第一座生态纪念碑;

    1996年,拜泉荣获国际生态经济工程一等奖;

    从1999年起,拜泉连续3年获得黑龙江省政府绿化竞赛一等奖……

    荣誉面前,拜泉人深知发展才是硬道理。拜泉县林地面积超百万亩,林木蓄积量达到549万立方米,而且70%都是成过熟林。如此丰厚的林木资源,吸引了很多木材加工企业老板的眼球。

    让123万亩林地不再“沉睡”,让林下资源“生金、开花”,拜泉县委、县政府确定了食用菌、林药、林果、木材精深加工、柳条编织等五大重点发展产业。

    五大产业分别由县委、县政府五位领导牵头抓。县领导带领全县16个乡镇的乡镇长、林业站长、种植户70多人深入到尚志市参观学习地栽黑木耳技术,政府还拿出10万元资金予以重点扶持。拜泉县与黑龙江省鹤祥春中药饮片公司签订了林药种植和收购协议。引进栽植龙江杏和俄罗斯大果沙棘1200亩。全县大小木材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0家,年消耗木材15万立方米,增加就业3000多人,实现了木材就地加工。几十元一立方米的柳条,通过编织加工,价格翻了好几倍。

    拜泉还依托“中国北方苗木之乡”品牌优势,整合乡镇骨干苗圃,建立苗木生产合作社,目前全县育苗面积达3700亩,苗木保有量达1500万株。苗木打入辽宁、吉林、内蒙古等省外市场,实现“年产千万株苗木、创千万元收入”的“双千”目标。

    一个美丽梦想 一心追求

    拜泉人,已经把生态梦作为一种文化、一种信仰来传承和追求。昔日的“光头山、光杆路、光腚屯”一去不复返。

    记者来到丁家沟屯。这里四面环山,处于低洼地。据当地一位老人讲,30年前,村里水打沟有两层楼那么深,粮食亩产只有一两百斤,人均收入不足百元,原来居住的47户人家,被迫迁走了30户。

    如今30年过去了,30户人家又拖家带口地回来了。这里人丁兴旺,绿树环绕。日落时分,炊烟袅袅,俨然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灵魂和力量。在拜泉,生态文化就是拜泉的灵魂。

    2012年,拜泉投资1000万元建立生态博物馆,博物馆里珍藏的照片,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原拜泉县委书记王树清说,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把绿色生态大旗扛到底,接续下去。

    县委书记秦向东在全县党员干部大会上说:“生态与经济并重,美丽与幸福共赢。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拜泉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着力构建生态拜泉、富裕拜泉、文明拜泉、和谐拜泉、大美拜泉。”

    建设生态拜泉、大美拜泉,已经成为拜泉县委、县政府对子孙后代的庄严承诺。

阅读 758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