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地方林草动态 > 陕西 > 正文 站内导航

2020-09-18(陕西日报)在古塞上“拴牢”绿色 用生态“依偎”母亲河

媒体:陕西日报  作者:冯英杰
专业号:陕西省榆林市林草局 2020/10/26 16:53:25

在古塞上“拴牢”绿色 用生态“依偎”母亲河

——榆林市推进生态高质量发展纪实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哎?几十几道弯上,几十几只船哎?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几十几个那艄公呦嗬来把船来搬?”这是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这首歌让人仿佛依稀看到榆林汉子在黄河上的雄姿、听到黄河汹涌的涛声轰鸣。

榆林,头枕红碱淖,脚偎王圪堵,腰缠“玉带”黄河,滋养着榆林的世世代代和绿水青山。

由于过度垦殖、气候变化等原因,榆林境内植被曾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初期全市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新中国成立后,榆林开始大规模征沙治土,并迅速形成“南治土、北治沙”针对性防治体系。多年来,榆林运笔描“绿”,筚路蓝缕艰苦奋斗。

现如今,抬头仰望,“榆林蓝”的美誉已成为常态;再极目远眺,到处绿意葱茏、生机盎然,就连浩瀚的毛乌素沙地也被绿色覆盖,于是又有了“榆林绿”的称赞。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绿色榆林”新名片

绿色是榆林人追逐的梦想和生存的希望。

几十年来,榆林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北治沙、南治土”造林运动。榆林林木覆盖率34.8%,林木保存面积2248万亩,860万亩流沙得到治理,陕西的绿色版图因此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要坚持不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榆林市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优势,用科技支撑,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依靠科技,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在持续推进。

多年来,榆林市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广泛持久地狠抓生态建设。在榆林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相继实施“三年植绿大行动”和“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等重大生态工程,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陕西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正在深入推进中国宜居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榆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立足当下洒汗水,着眼长远铸荣光。2019年,榆林市全面落实《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榆发﹝2019﹞10号),成立了9个工作专班,就水利水保、造林绿化区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绿色发展行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矿区生态治理、城镇体系生态治理、全民生态文化培育、制度体系建设9个方面持续推动榆林生态文明建设,助推榆林生态高质量发展。

目光所及,绿意浓浓,生机勃勃,榆林在变美!“森林小镇”“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像一串串美妙的生态音符,奏响一曲曲天蓝、地绿、水清、景美、人和的绿色乐章,在榆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空回荡……

让森林走进城市 打造“塞上森林城”

榆林,这座历史上被黄沙覆盖的陕西北部城市,如今已是生机盎然的沙漠绿洲。

几十年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曾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历史上的榆林,“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恶劣的生态环境导致庄稼十年九不收,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成为城市发展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的唯一出路。

2016年11月,榆林正式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申请,2017年1月获得批复,并被列为国家西部干旱半干旱沙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试点,予以示范带动和技术支持。站在新的起点,榆林人民再次用强大的行动描绘榆林的绿美版图。

结合自身特色,榆林市科学布局,邀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专家团队编制《榆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将榆林打造成“塞上森林城,宜居生态市”。

有了目标、方向,榆林从上至下形成合力推动各项行动,创森热潮涌动全城。

按照《规划》“一核、两区、三带、四廊、多片、多点”的总体布局框架,榆林突出重点,相继开展城市绿化增绿、绿色长廊建设、沙地治理提升、退耕还林、河流水系绿化、美丽乡村建设、能源企业造林绿化、林业产业化富民、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基础保障能力建设等十大主体工程。

在创森过程中,榆林创新实行“以工程项目为主要依托、以基地造林为主要形式、以社会造林为主攻方向、以产业发展为内生动力、以科学技术为建设支撑”的造林新机制,加快培育新的造林主体,积极鼓励大户造林、社会化融资合作基地造林和企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森林城市建设的热情,进一步加快了城乡绿化的步伐。

为保证各项行动高质量开展,榆林加大资金投入,提供保障。同时,在积极争取国家、省林业项目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统筹安排林业、农业、水利、国土等部门资金,集中打造亮点,实现了“多个龙头蓄水、一个池子放水”效应。据统计,创森启动以来,全市造林绿化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

2019年榆林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授牌,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面临新机遇,榆林市全面开展“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进一步凝聚全市共识,落实国家战略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而今,榆林的绿更厚重。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榆林从规模造林迈向了高质量、高规格绿化之路。让生态更加优美,城市更具品位,环境更加宜居。

大力推进绿色脱贫 生态路上奔小康

生态环境也是关系脱贫攻坚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榆林市推进全面脱贫与生态发展有效衔接,立足绿色发展,依靠绿色发展,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统筹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围绕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创新体制机制,抓稳农民就业、农民增收,抓牢产业发展、质量安全。

生态护林员成最稳定的绿色职业。贫困户每实施1亩退耕还林可增加工程性收入1200元,1名生态护林员可带动2.8名贫困人口,覆盖贫困人口年均可增收1714.28元。2016年以来,榆林市累计聘用3599名生态护林员,其中8个贫困县3116名,已脱贫占比87.74%,4个非贫困县483名,覆盖贫困人口10038人。2020年聘用2802名,管护面积706.27万亩。目前,榆林林木保存面积为2248万亩,但8个贫困县仅占33.4%。因此,加快贫困县区生态修复,厚植森林植被,可有效增加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

生态效益补偿成最普惠的政策福祉。2015年以来,榆林市累计投入生态脱贫资金约29937万元。2019年榆林生态效益补偿惠及贫困户79078户贫困人口225351人,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54.52%,其中,脱贫户74365户、脱贫人口218819人,补偿面积1661.2万亩,是榆林涉及范围最广、人口最多的一项普惠性扶贫政策。2019年兑现补偿资金2152.57万元,贫困人口年均增加资产性收入95.26元。

特色林果产业成最增值的绿色银行。2017年以来,榆林实施以红枣降高塑形为主的低产园改造34.35万亩,落实到贫困村或贫困户10.74万亩,涉及贫困户12525户。据了解,佳县佳芦镇大会坪村、朱家坬镇武家峁村与清涧县解家沟镇郝村、双庙乡徐家畔,红枣经济林改造后正常年份优质丰产枣园一级优果率由25%提高到60%,产量由每亩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改造前每亩年收入750元,改造后可增加收入850元。枣区人均红枣面积以3亩计算,年净增加收入2550元。因此,榆林市积极释放特色林果产业的经济潜能,稳定脱贫攻坚成果。

“五个一批”开放成最便捷的增收路径。2018年以来,榆林依托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等林草资源;深入开展“五个一批”开放工作,拓展贫困人口增收渠道;累计开放22个单位,吸纳贫困人口411人,带动贫困人口1317人。目前,榆林有18个森林公园、2块10万亩和12块3万亩以上集中连片治理区,研究开发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产业,有利于带动区域贫困人口创业置业,对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榆林人民不懈的努力,已勾勒出一幅“城在林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林水相依、林路相嵌”的塞上生态山水城市蓝图。城在森林里,人在花园中,蓝天共碧水,绿树映红花,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榆林从沙漠到绿洲,用醉人的“榆林绿”谱写出一曲新时代的盛世华章。

在古塞上“拴牢”绿色 用生态“依偎”母亲河_陕西日报数字报-群众新闻网
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009/18/content_736627.html

阅读 800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