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全国林草动态 > 地方林草要闻 > 正文 站内导航

“魔鬼大三角”白二爷沙坝:荒漠里刮起“绿旋风”

媒体: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林虎 于晓 单璐
专业号:日月峡资讯 2019/9/12 8:41:18

“白二爷沙坝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治沙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和林格尔人。”站在白二爷沙坝前,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林草局局长汪真祥发出如是感慨。

图为如今白二爷沙坝的无垠绿色 于晓摄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是老一代人对过去白二爷沙坝的贴切总结。

20世纪80年代,白二爷沙坝是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境内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植被覆盖不足15%,每年有约200万吨泥沙经浑河输入黄河,并且以每年3米左右的速度向东西扩张,周围一万多亩农田被流沙吞没。

图为工作人员讲解白二爷沙坝的故事 张林虎摄

1982年,时任和林格尔县长的云福祥为了治理好条件最差、环境最恶劣的白二爷沙坝,组建了120人的专业治沙队。他带领一群人一辈子做了一件事--治理白二爷沙坝,为祖国绿化默默奉献。

共产党员乔义担起了120人专业治沙队队长的重任。他们走进白二爷沙坝,走进沙漠,在黄沙扑面、白日惨淡的沙漠里筑起了“世外桃源”。

“每天早晨4点半起床,晚上快8点才收工,这一干就是3个多月。为了治沙,只能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白二爷沙坝上,不得不舍弃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乔义回忆说。

图为因治沙而结成夫妇的刘双全和邢俊秀 于晓摄

乔义介绍,那时每人肩扛100多棵小树苗,一走就是十几公里,去了还得把树种栽进去。“现在想想,背上这些树苗去了就不容易了,哪里还有精力种树,但那个时候,我们的动力就是一定要把这些树苗种活。”

58岁的原治沙队员刘双全1982年来到白二爷沙坝,一呆就是将近40年,当初治沙的场景仍历历在目。“那时候刮风,地都没法种,连着刮两三天,门也开不开,家里白天就得点灯。”刘双全说。

“早上5点多出门,晚上8点才能回来,也没有周六日可言,不下雨就挖坑栽树,下雨就铺设草甸,一个月最少要干28天。”刘双全坦言,那时候一群人就干一件事--挑战恶劣的自然条件,追求绿色。

在白二爷沙坝的治理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女子治沙分队。

这个由56人组成的女子治沙分队,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的16岁。她们大都是家庭中的剩余劳力,有的是初高中毕业返乡的知识青年。1982年起,这支女子治沙分队在沙漠里共种树种草近4万亩。

1984年,她们又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女子治沙分队犹如在沙漠中绽放的铿锵玫瑰,用青春与汗水浇灌着每一棵树苗。从她们身上,更能感受到当年治沙植树造林的种种不易。

治沙队员披星戴月、战天斗地,最终将昔日黄沙漫漫、寸草不生的12万亩“魔鬼大三角”白二爷沙坝变成了一望无垠的绿洲。8.5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和3.5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植被盖率也提高到75%以上。

环境变好了,地里的庄稼能长出来了,稳定的收入也让人们生活安定了下来。当年治沙队的120名队员中,也有40对青年在治沙中收获了爱情,刘双全与邢俊秀就是其中的一对。

“现在我们生活富裕了,生活环境也好了,我们也不想离开这个地方了,我们对这里有感情,对每一棵树也有感情。”邢俊秀说。

据汪真祥介绍,随着国家对林业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林格尔县林业生态建设进入力度更大、速度更快、势头更好的新阶段。

“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以及植被恢复、重点区域绿化等地方林业工程,加之部门绿化、全民义务植树的深入开展,目前全县造林绿化总面积达到220万亩,其中森林面积达到1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汪真祥说。

如今,40多户当年的治沙队员在此安家落户,扎根和坚守在白二爷沙坝,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守护那抹绿色。坚守和传承,是他们热爱这片土地最真切的方式。(记者 张林虎 于晓 单璐)

阅读 556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