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两山成果报送平台 > 成果典型事例 > 正文 站内导航

一代接着一代干 绿了山富了职工 ——信丰县金盆山林场艰苦创业的故事

媒体:原创  作者:钟南清
专业号:钟南清 2023/12/28 14:09:26

信丰县金盆山林场境内森林茂盛,林海连绵,林相多样,林间溪水流淌,最终汇成龙井湖,是信丰县50万城乡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水源地。

林场核心区有保存完好的5.3万亩天然阔叶林,被誉为“森林保护的样板地”。  

“中国最美林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十佳林场、中国森林氧吧、全国自然教育学校(基地)、江西省绿化模范先进单位……”林场荣誉室摆满了奖牌和证书。撑起这些荣誉的,是金盆山林场人60余年的坚守,是他们一代又一代用火红的青春奉献给绿水青山的诠释。

            一个江西版的塞罕坝

1957年12月,为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的号召,金盆山林场成立,在偏僻的山区,开始轰轰烈烈地造林。  

接下来的故事和塞罕坝林场如出一辙。

建场初期,由一批下放干部和复员军人组成的队伍在这里安营扎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采伐造林,发展生产,拉开了林场建设的序幕。此后,一批批有志青年前赴后继。

1959年,18岁的龚令安学校毕业后招工来到金盆山林场,清山整地、植树造林,成了第一代务林人。

“住瓦桥工棚,吃住在山上,种树砍树就靠一双手,每月工资18元。”已退休的龚令安对过往记忆犹新,“当时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我们一心一意想把党的工作干好,充满骄傲和自豪。”

  龚令安又先后动员儿子龚循胜、孙子龚良斌到林场工作,“看着亲手栽的树成林成材,林场到处青山绿水,我们无怨无悔。”

  金盆山林场现有职工375人,其中在职职工100人、离退休职工275人,像龚令安一家这样三代同为务林人的不在少数。

  黄达仁退休后,儿子黄连可顶替编制,也留在林场工作。

1979年,黄连可18岁。刚进入林场,他提出想法,想到大公桥苗圃队上班,遭到父亲反对,“不能贪轻松,要多做事,最苦最累的地方才锻炼人”。最后,黄连可进入大公桥采伐队,做了一名采伐工。这是父亲认为最繁重的工作。

  一把锯子、一把斧头、一个水壶、一顶草帽,就此成了黄连可和同事采伐木材的标配“四件套”。为了提高效率,他们总是早出晚归。

  黄连可说:“刚开始每月工资16元,转正后每月26元,吃住条件都比较差,圩日最开心,食堂加餐吃肉,一个月能吃两次,感觉很幸福。”

20世纪90年代末,市场经济开始影响到林场,木材卖不出去,砍得越多亏损越大,林场陷入困境。“林场发不出工资,有时好几个月发一下,也有的半年后才发,职工生活压力非常大。”现任大公桥工区副主任的黄连可回忆说。

“为守住山林家底、千方百计保运转,当时林场职工轮岗上班,上一个月班休一个月,缓解工资发放压力。”黄连可说,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职工们在林场坚守了5年多,依然造林抚育、巡山管护。

红色初心,绿色情怀。1976年9月,当年不满15岁的郭德明,初中刚毕业便积极响应知青“上山下乡”号召,来到这里,清山整地、造林抚育,中途曾有过几次回城的机会,因为难以割舍这份林业情结,最终还是留在林区。至此,郭德明是最后一位留守知青,45个春秋,他无怨无悔。

1984年,年近半百的张兰圃由机关调任信丰县金盆山林场场长,在这里开始他事业的第二春。他狠抓林业基础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项目开展大造林,并开创了场外造林先河,不断壮大林场资源。他身体力行,把办公室设在山上,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张兰圃任期主持完成造林3.6万亩,森林抚育10万亩次,天然林改造培育5.3万亩,培育大径材2.6万亩。荣获林业部“林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林场被评为全省杉木大径材造林样板点。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九十年代中末期,林场困境重重,职工工资发不出,职工思想去留交织于心,郭文场长带领班子,不等不靠,大力剥离社会职能,精减人员,争入社保,稳定队伍,确保资源培育与保护不落单,开启了林场的坚守与重启之路;胡绍平场长坚持科技创新,全面推行良种良法造林和森林近自然经营;现任场长黄文晖大力实施由纯林向多树种造林发展,森林景观质量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

         学自大寨的“铁姑娘”突击队

  当年,金盆山林场的“铁姑娘”突击队远近闻名。她们在大山里造林抚育、种田养猪、采茶育苗,把美好的年华奉献给林场。

1977年3月,金盆山林场派女知青江学莲到山西大寨参观学习。江学莲被大寨铁姑娘队深深感动,立志要向她们学习。在组织的支持下,“铁姑娘”突击队成立了。

  这支队伍中,有从赣州下放的女知青10人、信丰下放的女知青6人,最小的17岁。在第一任队长江学莲的带领下,她们山上种树、山下种粮。

  上流分场64名职工承担着水稻种植38亩、育苗15亩、管理茶山330亩的生产任务。“铁姑娘”突击队员是林场的生产骨干。

  采茶季节,她们白天采茶,晚上拣茶炒茶。茶场每年采摘春夏两季生茶6万公斤、炒成干茶1.5万公斤。

  第二任队长曾宪英能吃苦,处处想在前、干在前,深受队员信任和支持。有时半夜来了一车化肥,只要她一声令下,队员们都会不顾疲惫,迅速穿好衣服去搬运。

2016年9月,赣州市76届知青重返金盆山林场,举办上山下乡40周年纪念活动。大家畅谈知青岁月,共叙姐妹深情。

“尽管林业工作又苦又累,但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克服困难,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我们终身受益。”何飞深有感触。

2007年,由16名平均年龄40岁的女工又组成了营林队,他们不怕吃苦,甘守寂寞,长年驻守在大山深处,清山整地,造林抚育,被称为“大山中的‘娘子军’”。有4名女工,硬是在营林一线一直干到退休。

    为了完成营林定额,她们早出晚归,带饭菜上山,渴了就喝山溪水;饿了,就吃随身携带的饭菜;累了,就在树下休息……寒来暑往、阴晴雨雪从不停歇。有时,作业山场在十几里外的地方,她们天还没亮就起床,做好一天的饭菜,然后迈着急匆匆的脚步赶往工作地点。她们分组作业,相隔距离较远,很难相互照应,最让她们恐惧的是山上的毒蜂、毒蛇。有一次,一位女工在拔山时捅到了毒蜂窝,身上被毒蜂蛰伤六、七处。顿时,眼睛肿得看不见,眼泪直流,后来在同事们的帮助下,迅速送往卫生所救治。回忆起这段岁月,她们感慨万千。

          改革后生态改变民生改善

金盆山林场建场63年,经过一代又一代务林人的努力,在偏僻的山区建成了一个山川秀美、生态和谐的国有林场。

林场职工总结了自己的奋斗历程:建场时期靠的是“一颗红心,一双手”;生产时期支持国家建设靠的是“一把锄头,一把刀”;大造林时期靠的是 “一把锄头,一把尺子”。

2014年,国有林场改革。金盆山林场由企业变成了事业单位,经营方向由采伐森林转为生态保护与修复,资金来源则由木材销售变成了财政保障。2020年,职工人均工资8万元左右,比改革前增长了40%。

“十三五”期间,金盆山林场投资800多万元,先后改造场部、工区和护林点办公和生活设施,新建职工公寓125套,建筑面积8125平方米,水、电、路、通信设施全面改造升级,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金盆山林场生态日益向好。目前,林场拥有森林15.82万亩,森林覆盖率97.1%,森林蓄积量149.5万立方米。    

这片天然阔叶林平均海拔约360米,孕育了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丰富物种。辖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00科665属1246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树种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银杏、半枫荷、花榈木、黄檀、香樟等29种,其中南方红豆杉分布范围达3500亩,有5500株,最大的胸径达136.8厘米。辖区内有陆生野生动物306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蟒蛇、白颈长尾雉、云豹、白鹇、蛇雕、小灵猫、水鹿、豹猫、中华鬣羚等20多种。

2015年,林场推动周边精准脱贫,在信丰县古陂镇新屋村、大屋村和大塘埠镇坪石黄陂村建设油茶扶贫基地2695亩。539个贫困户,每户5亩,林场统一整地种植、经营管理。截至2020年底,林场已为油茶扶贫基地投资1685万元。

“基地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务工,进入丰产期后,每个贫困户从5亩油茶林中可获得纯收入7000元以上。”黄文晖说。

阅读 3692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