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媒体报道报送平台 > 林业媒体 > 正文 站内导航

【光明日报】退耕还林20年:山川披绿 林海生金

媒体:光明日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甘肃省林业厅 2019/9/16 9:27:25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退耕还林后的延安绿意盎然

                   退耕还林后的延安绿意盎然。资料图片

1

图为祁连山下牧场里的羊群

近年来,甘肃通过实施水源涵养区保护、荒漠化治理、退耕还林等举措,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图为祁连山下牧场里的羊群。新华社发

2

【经济界面】

九月的延安,葱葱茏茏、千山一碧。20年间,曾经沟壑纵横、荒山秃岭的黄土高坡变成了山川秀美的“绿色江南”。这,离不开一项伟大的工程——退耕还林工程。

作为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退耕还林这项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生态工程,在当代中国演奏了一曲生态文明的华美乐章。

大规模退耕还林20年来,我国让5.08亿亩山川大地披上绿装,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上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道路,为世界提供了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

1.一“退”一“还”:再造秀美山川,成林面积近4亿亩

【案例】

初秋,陕西省延安城区以东30公里的薛张流域,满山披绿,生机盎然。山上的阔叶林和针叶林枝叶繁茂,山腰经营着梯田和苹果园,山下则是鱼塘和大棚。“退耕前,流域内全是荒山荒坡。”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乡长杨树伟感慨地说。如今,当地林草覆盖率已由退耕还林还草前的18%增长到90%以上。

退耕还林前,延安每年有大约2.58亿吨黄沙流入黄河,占入黄泥沙总量的六分之一。当地有句顺口溜,“下一场大雨脱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荒凉和贫穷一度成了老区延安的代名词。

1999年,延安绝地求生,吹响绿色冲锋号,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但万事开头难,当时不少群众对政策不理解,甚至抵触。74岁的侯秀珍当年是南泥湾镇三台庄村驻村干部。她说,那时群众拿着退耕还林补贴,晚上还是偷偷放羊,政府干部没少做工作。

“后来,群众工作大部分都做通了,他们就实行圈养了。”侯秀珍告诉记者。

随着植被增加,延安生态逐年恢复,山绿了、水清了,野鸳鸯等许多候鸟回归了,金钱豹等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又重现山林之间。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灾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把生态承受力弱、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退耕,种上树和草。

20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造林面积占我国重点工程造林总面积的40%,目前成林面积近4亿亩,超过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的三分之一,确保了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长期处于世界首位。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项伟大创举,为增加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20年过去,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08亿亩,一片片贫瘠荒山,变成秀美山川。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退耕还林(草)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周鸿升介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达1.38万亿元,其中每年减少的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流失量相当于我国年化肥施用量的四成多。第三次全国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2011—2016年,我国石漠化面积年均缩减3.45%,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人工造林种草和植被保护贡献率达65.5%。

“今年2月,美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对我国实施退耕还林、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作了详细介绍,呼吁全球学习中国的土地使用管理办法。美国航空航天局同一时间公布了一组研究数字,称世界新增的绿色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于中国,并且植树造林占到了42%。毫无疑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功不可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说。

2.从退耕到增富: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观点】

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格蕾琴·戴利通过长期深入研究后指出,中国的退耕还林是一个极大的创新项目,解决了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保护环境和引导产业转型、为农村极端贫困人口提供致富机遇。她认为,退耕还林已经在中国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其他国家应重视并学习中国的经验,将中国当成一面镜子。

9月2日一早,江西省崇义县杰坝乡长潭村村民张继尧便拿着镰刀来到自家林地,枝头的南酸枣密密实实,泛着青黄色,“再过个把月,这些枣就会陆陆续续掉下来。我得赶在中秋节前把野草和杂树除掉,这样才方便捡拾。”张继尧的这片枣林种植于2006年,当时县里实施退耕还林,每亩地补助200多元,还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5年后,这30亩南酸枣进入丰产期,正常年景每亩收入超过6000元。

“你看这山,以前都是种粮食,种一坡只能收一箩。退耕还林后,都种上了果树,乡亲们也都过上了好日子。”顺着张继尧手指方向望去,满山苍翠。

退耕地,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更加关心的问题是:没了土地靠什么生活?

实际上,早在国家设计退耕还林政策之初,就考虑到了这个关键点。

“我们一开始采取的是兑现原粮,每亩每年150公斤原粮,其中稻谷占70%,杂粮占30%;每亩每年还有20元的教育卫生费;在少数民族地区,每亩还有30元的运粮费。”四川雅安市林业局退耕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亩地兑换150公斤原粮,再加上20元到50元的现金补贴,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一亩地产出粮食所获的收益。

补贴兑现大大提高了农民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也让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甚至有抵触情绪的农户成为退耕还林政策的拥护者。

如何才能让退耕还林变成农户的自觉行动,让“要我退”转变为“我要退”,再次成为推动政策落地的另一个关键点。

“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这是退耕还林的根本。种植生态经济兼用林,让种下去的树长出一片片绿色的“金叶子”,让退耕户享受到更加长远的利益,成为各地共识。

20年间,全国4100万农户参与实施退耕还林,1.58亿农民直接受益,经济收入明显增加。截至2018年,退耕农户户均累计获得国家补助资金近9000元。同时,退耕后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后续产业增加了经营性收入,林地流转增加了财产性收入,外出务工增加了工资性收入,农民收入更加稳定多样。

据国家统计局监测,2007—2016年,退耕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7%,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高1.8个百分点。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下的是贫瘠的低产耕地,增加的是绿色的金山银山,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了农业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种经营转变,粮食生产由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转变,许多地方走出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实现了地减粮增、林茂粮丰。”张建龙说。

3.造林+扶贫: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提出到203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6%,为此必须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每年要完成营造林任务1.1亿亩,其中人工造林要保持较大的比重。

专家指出,随着我国国土绿化不断深入和宜林地面积越来越少,要实现上述目标,继续深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至关重要。

据统计,目前我国还有1.5亿多亩不适合耕作坡耕地、1000多万亩严重沙化耕地、3700多万亩石漠化耕地,以及大量严重污染耕地、易地扶贫搬迁腾退耕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耕地、重点国有林区已垦林地、主体草原区和农牧交错带开垦耕地、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区耕地等。这些耕地不仅粮食产量低,而且严重制约生态保护修复,危害国家生态安全。将这些地方纳入退耕范围,逐步还林还草,可以为大规模国土绿化拓展空间,实现一举多得。

更为重要的是,退耕还林“退”出了广大农民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还”上了文明绿色的发展理念;“退”出了农村长期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还”上了集约高效的致富之路。“以前老百姓砍树种粮,现在经常有老百姓主动找我们要树苗。”四川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林业站站长谭红兵说。

“随着现行补助政策的陆续到期和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巩固成果与扩大规模的任务十分繁重,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主要是缺乏总体规划,耕地保护与退耕政策不协同,建设任务落地困难,与前一轮相比补助标准偏低,巩固成果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等。”张建龙坦言。

他表示,要依托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全面查清需要退耕地类、面积、分布,确保数据真实准确。要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结果,科学编制退耕还林还草总体规划,做好顶层设计,谋划好退什么地、退多少、怎么退的问题。

近年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近四分之三的任务都安排在贫困地区,很多地方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治山治水,修复生态,发展产业,改善环境,秀了山、美了水、富了百姓。

当前,山区沙区扶贫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为确保工程让百姓得实惠,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探索将符合条件的退耕还林还草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森林抚育补贴、国家储备林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等范围。要依托已有的成果,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后续产业,确保退耕农民有持续可观的经济收入。

阅读 184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