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评论 > 热点评论 > 正文 站内导航

我国草原生态修复用种的机遇与挑战

媒体:生态 保护修复公众号  作者:内详
专业号:陆良县林业和草原局 2023/9/19 15:50:29

我国草原生态修复用种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

当前,我国70%的草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整体仍较脆弱,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生态修复草种是草原生态修复的物质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生态修复和绿化草种基本全部依赖进口,无草可用始终是限制我国草原生态建设的主要瓶颈。1987-2022年,我国共审定登记草种品种674个,不足美国同期育成草品种的1/6,而生态修复草种育成品种不到100个,生态修复草种育成品种及育种材料严重缺乏。因此,当前亟待全面开展不同草原区生态修复草种资源区划、种质资源本底情况调查,重要生态修复草种的收集、保存、利用和评价,为我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物质材料和科学基础,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和草种国际竞争提供科技基础支撑。

 

一、草原退化与修复问题

 

什么是草原/草地?

 

草原/草地是多个学科和部门广泛使用的名词术语,但是因不同领域的使用者对其内涵的界定不同,在使用过程中造成分歧、交叉、重叠等诸多问题。草原/草地的概念总体可以归为农学、国土资源和植被学三大范畴。

 

在国际农学和植被学范畴、中国农学和法律的范畴,草原和草地是同义词,主要指生长草本植物或兼有灌木和稀疏乔木,可以为家畜和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生产场所,并可为人类提供优良生活环境及许多生物产品,是多功能的土地-生物资源和草业生产基地;具体划分依据为草本植物覆盖度大于5%、乔木郁闭度小于0.1、灌木覆盖度小于40%;包括天然草原和人草地。据此定义,我国草原/草地面积约60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1%。

 

在中国国土资源范畴,草地(草地地类)是指一种土地利用类型,是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包括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和其他草地。该定义主要用于国土(自然资源)部门的土地利用分类,具体使用时应称为“草地地类”。据此定义,我国草地地类总面积近40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7.5%。

 

在中国植被学范畴,草原(草原植被)是指半湿润半干旱区的地带性植被、由早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有时为早生的小半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主要分布于欧亚解原一斯太普(Steppe)草原的东部,根据层片结构划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三个植被亚型。该定义主要用于植物地理学或植被学等学术领域,具体使用时应称其为“草原植被”。

 

国土三调公布的草地面积约为40亿亩,并不意味着我国原有的60亿亩草原面积大幅减少了,而是由于国土(自然资源)部门使用的草地术语实质为现状的草地地类,与农林草部门使用的广义草原术语的内涵及分类标准不同所致。如果将草原作为牧业生产、生态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土地-生物资源来统计,国土三调的草地范围之外,还有一大部分需要纳入草原/草地范畴的土地-生物资源。

 

关于草原/草地退化及其归因,草原/草地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40%左右,约占全球农用土地的69%。但全球49%的草地发生不同程度退化,严重影响了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Bardgett et al.2022)。草原/草地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41%,而高达70%以上的草原发生退化(包括沙化和盐渍化)。因此,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是全球和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草原/草地退化的归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气候变化方面,气温升高、降水时空变率较大也是重要原因。人为干扰方面,移民和定居政策、旅游、围栏、开垦、采矿、道路建设、鼠害等都是重要原因。

 

除退化外,草原/草地面积萎缩是目前面临的另一问题,据报道,目前全国草原/草地每年减少35-45万公顷,相当于1个青海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2017年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全国耕地面积增加1314.6万公顷;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六省区耕地面积增加487.3万公顷,增幅21.4%。草原牧区省份增加的耕地从哪来?大部分是开垦草原增加耕地总面积。

 

对于草原保护修复的成效与问题,尽管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草原生态建设工程,截至2019年累积投资2400多亿元,虽然总体上遏止了草原退化的势头,但目前草原保护修复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缺乏,造成“治表不治本 ”、“旧伤未愈,新伤又起”的现实问题,需要通过科技攻关破解草原保护修复的“卡脖子”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2021年发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双重规划”)总体目标:从2021年到 2035年,通过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全国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海洋等 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生态稳定 性明显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基本绘就。自2019年12月,我国共计实施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涉及24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约111万立方千米的国土面积,投入中央支持建设资金共计360亿元。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7号),提出了四个方面12条工作措施,包括基础工作:草原调查、监测评价、规划编制;草原保护:加大保护力度,完善草原自然保护地体系;草原修复:推进生态修复,统筹林草生态修复,发展草种业;草原利用:合理利用,完善承包,有偿使用,绿色发展。

 

草原生态修复基本原则,是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从修整到复原再到持续。草原生态修复要分区分类分级实施,生态修复分区分为温带干旱半干旱区、热带亚热带干旱半干旱区、高寒区等;分类生态修复包括水土流失型、沙化(石漠化)型、盐渍化型、鼠虫病害型、毒杂草入侵型、“黑土滩”型等;分级生态修复包括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等。

 

草原生态修复需要精准施策,主要修复措施包括以草定畜:在生态较好的地区,科学利用草原;围栏封育:放牧状态下难以自我修复的地区,上述两种主要应用自然修复(轻度退化)。免耕补播:人力补播、机具补播、飞机播种等(用种);改善生境:疏松土壤、施肥、灌溉、除杂等;灾害防控:鼠害、虫害、病害等防治,上述两种主要应用轻度人工干预(中毒退化)。植被重建:重新建植人工植被(用种),主要应用重度人工干预(重度退化)。

 

二、草原生态修复用种的机遇

 

目前,草原生态修复用草种需求大,是生态修复的主战场;草原生态修复用种潜力高,据估算,2023年各类生态修复用草种需求量约6-7万吨;草原生态修复用种资源丰富,全国草原共有18个草地类,813个草地型,草原上生长有1.5万多种植物,其中饲用植物6700余种;草原生态修复用种类型多样,生态修复草种主要包括栽培草种、野生乡土草种与引进草种。其中,野生草种资源是培育栽培草种的物质基础。我国拥有主要栽培草种的野生类型69种,主要栽培草种野生近源植物295种。因此,野生草种的驯化选育将是生态修复草种培育的主要途径,亟需开展全国草种资源清查工作,摸清我国草种资源的“家底”,为草原生态修复用种的创新创制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现有育成草品种数量可观。1987-2022年,由全国草品种审定登记委员会审定登记地方品种、育成品种、野生栽培品种、引进品种四类共计674个,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和四川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草品种接近200个。截至目前,群该国国审与省审品种超过800个。但是,目前草种的商品化率不高,存在育种家“重品种选育,无力推广应用”;经营者“重贸易、轻生产、不育种”的问题,草种“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尚未形成,亟需建立育成草种完备的商品化生产体系,充分发挥育成草种对草原生态修复的巨大支撑作用。

 

三、草原生态修复用种的挑战

 

首先,草种繁育面积小、单产效益低。根据国家林草局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司“2023年度全国草种供需分析报告”,据统计,2021年全国主要草种生产区种子收获面积约为65万亩,草种收获总量为3.48万吨,与生态修复用草种需求量约6-7万吨的差距较大。

 

其次,草种创制技术较为落后,新品种育成速度较慢。目前的草种育种技术主要集中于驯化选育(第一代技术)、突变或杂交育种(第二代技术),较少用分子设计育种(第三代技术)和智能育种(第四代技术)等先进的育种技术手段加快育种进程。大多数野生多年生草种都是多倍体植物(四倍体或六倍体),有性生殖较弱,需要进行先进的育种技术创制新品种。

 

第三,草种结构不够合理、生态修复用种缺乏,用于生态修复的多年生草种缺乏。2021年生态类草种总产量为1.14吨,主要包括披碱草、冰草、老芒麦、羊草、无芒隐子草、野牛草、碱茅、雀麦、早熟禾、沙打旺、锦鸡儿、胡枝子,柠条等生态修复用草种和结缕草、草地早熟禾、野牛草等草坪兼用型草种。其中披碱草0.72万吨、早熟禾0.11万吨,羊草250吨,其它生态修复用草种和草坪草种产量极低。生态类草种存在系统性短缺的严重问题。

 

第四,野生草种资源挖掘不足,乡土草种质资源保护不力。受各种因素影响,以及未开展全国性草种质资源普查,致使我国草种质资源本底不清,乡土草种质资源保护、挖掘和利用严重不足。目前支撑能力不够,要加强种子繁育、种子加工、种子生产、种子质检,仍缺乏抗旱草种资源保护与挖掘、抗寒草种资源保护与挖掘、耐盐碱草种资源保护与挖掘、耐风沙草种资源保护与挖掘。

 

第五,草种自主供给能力不足,高度依赖进口。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选育和推广优质草种。根据国家林草局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司“2023年度全国草种供需分析报告”统计的近5年草种进口情况,1/3草种靠进口(一半是黑麦草,其次是羊茅、紫花苜蓿),80%紫花苜蓿种子靠进口,优良草坪草种子基本上靠进口。1992年至2019年草种进出口贸易量显示,主要草种的进口量远大于出口量。

 

第六,草种生产高度依赖政策资金,缺乏市场引导下的自主投入。我国草种生产市场化发育不成熟,主要依赖于国家投资。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政府直接投资,先后在全国各地建设了30多个繁育场,但由于经营不善及后期无经费支持等原因,至今所剩无几(青海同德草种繁育场为全国仅存的草种生产基地之一)。21世纪初,国家又连续数年投资,在全国建立了76个草种生产基地,但因建设主体大多为科研、事业单位,属于非生产和经营主体,不符合市场机制,这些基地未能发挥草种生产基地的作用。

 

四、发展草原生态修复用种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科学编制全国草种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草种业发展战略。第二,健全草种科研和管理机构建设,保证草种创制、生产、加工、 质检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第三,建立健全草种管理制度体系,保障草种“育、繁、推”一体化 健康发展。第四,加强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全面挖掘乡土草种质资源。第五,推进草育种技术快速发展,加快草种育成速度。第六,强化草种基地建设管理,保障生态用种安全。建立激励机制,实现草种研发与生产的有机衔接和相互促进。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院长董世魁教授)

 

阅读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DdHVPTlAzSMKDRy4GX6lOw

阅读 216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