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森林城市 > 创森动态 > 正文 站内导航

潮州锡美村:环境好了 口袋鼓了 觉悟高了

媒体:潮州日报  作者:潮州日报
专业号:潮州市创森办 2019/12/6 8:56:57

问计乡村 共谋振兴

乡村振兴,主体在农民,发展活力也在农民。市委书记李雅林也明确指出:“不能用城市思维办乡村的事。”那乡村的事该怎么做?现有哪些成功经验?人居环境改善了,产业后续发展如何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了,教育、医疗等方面问题又该如何解决?村民对乡村发展有哪些想法、看法、盼头,目前碰到的瓶颈是什么?出路在哪?本报推出《乡村行》大型专题报道,聚焦乡村振兴的潮州探索,与你一起“问计乡村”,共谋振兴。

村道平坦整洁,屋舍白墙黛瓦,路旁花草萋萋,门前绿意盎然,还有干净卫生的公厕,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古木参天、亭台别致的小园林……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湘桥区意溪镇锡美村,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

拥有“广东名村”称号的锡美村,是湘桥区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5个主体村之一。近年来,该村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开展绿化美化亮化行动,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路径。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勤跑腿、掏心窝、磨嘴皮,不厌其烦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让村民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建共治共享”带来的益处。

如今的锡美村,党味浓郁,乡情浓厚,文化氛围浓烈。该村还计划结合生态资源和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环境变美了 大家自觉性也在提高

刚进入锡美村,竖立在村口一面别致的村牌,便让记者耳目一新。村牌是高低两座屋舍的造型,一边嵌着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村标”,一边是“潮州市湘桥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锡美村”的牌匾。村牌四周簇拥着各式花卉,在冬日暖阳照耀下,吐露着宜人的乡村气息。

 

竖立在村口一面别致的村牌 

 

村牌后方,通往村里的林荫小道旁边,设置着一列崭新的宣传栏,向来访者讲述该村的发展历程、特色产业、红色故事,以及新时期各项工作成果。

村道一侧的党建广场,已经建成十年了,占地800多平方米,配套篮球场、小舞台、健身器材和公共卫生间。村党支部书记罗坤华告诉记者,每天晚上,村民们都会来到这里打篮球、跳广场舞,做运动锻炼身体。春节期间,村里还组织举办“乡村春晚”,由村民自发表演节目,活跃节日文化气氛。

 

村里干净卫生的公共厕所

 

沿着村道边走边看,房前屋后处处栽种着绿化植物。走不多时,一面巨大的“花墙”出现在记者眼前,由花卉编织成的“锡美”字样尤为醒目。

“你们来得不是时候,等到花开时节,整面墙颜色鲜艳,那才好看呢!”罗坤华说,绿化美化不但改变了乡村环境,更有助于培养村民的卫生习惯。以前垃圾随处丢弃,现在环境变美了,大家的自觉性也在提高。

“你们看,这里原来是‘灰东司’,现在变成了小菜园。”说话间,罗坤华指着一处边角地,向记者介绍起来。村里把恶臭的露天粪坑拆除,引导村民种植蔬菜,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增添了乡村特色。

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锡美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党员干部带头,动员村民全面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拆除牛栏、猪圈、杂物间、废旧房屋300余处,利用清拆出来的场地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村容村貌随之焕然一新。

令罗坤华颇为得意的,还有该村的污水处理系统。他介绍说,村口停车场下方,有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沿主要路道布设了排污管,加上村西的人工湿地,构成了科学的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由排污管收集,在地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再经人工湿地二次净化,最后排出自然河道。像这样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在农村地区目前并不多见。

 

村支书罗坤华向记者介绍村里的污水处理系统

 

 开展文明实践 培育文明乡风

在锡美村中,记者见到一座建筑结构保存完好的老祠堂,门口挂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牌子。这是村里宣讲党的政策、举办文化活动和开展义教助教的场所。

每到周末的晚上,老祠堂便会迎来一大群孩子,在返乡大学生、退休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作文、书法等课程。罗坤华告诉记者,实践站创办已有3年时间,所有课程都是免费教学。“起初是为村里的孩子提供课外服务,不料周边各村的孩子得知后,也纷纷赶来听课。现在一到上课时间,祠堂里就挤满了人,相当热闹。”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村里宣讲党的政策、举办文化活动和开展义教助教的场所

 

在祠堂的走廊里,记者还见到一些宣传易拉宝,上面印制着锡美村的历史源流、革命先辈故事等内容。此外,该村还编写了《锡美村革命史》《老公崛的故事》《将军石的传说》等乡村故事,利用文明实践站平台,创新方法方式,向村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新时代新思想深入人心,提高村民素质,培育文明乡风。

值得一提的是,锡美村还利用另一座老祠堂,建成了自己的村史馆。罗坤华打算将村史馆打造成为乡村历史和民俗文化的展示平台,让后辈记住历史、记住乡愁。

 

利用老祠堂建成村史馆

 

“锡美村始建于明代,罗氏始祖笃毅公从福建诏安携家眷到此创村,至今罗姓仍是村里大姓,另外还有陈、赖、吴、柯等姓氏。”罗坤华说,锡美村不但历史悠久,还有着红色革命传统,是意溪镇唯一的革命苏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不少先辈投身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为民族复兴和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其中不乏在战火中英勇牺牲的烈士。村史馆的建立,也有助于人们铭记先辈功绩,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励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发展“乡味”产业 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走过由30多处废弃猪圈、危旧房屋改建的文体小公园,穿过以逾300年树龄的枫树王为中心、老树林立意趣盎然的古树公园,罗坤华带领记者来到村中的龙头企业——湘美茶业有限公司。车间里配备了现代化的制茶生产线,年加工茶叶能力约400吨。

 

由30多处废弃猪圈、危旧房屋改建的文体小公园 

 

锡美村拥有茶园2400多亩,围绕“一村一品”产业振兴目标,该村坚持选好产业“致富”、建好产业“带富”原则,着力发展“党味、乡味”浓厚的特色产业。

村党组织动员企业反哺家乡,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连年来,湘美茶业无偿为茶农提供茶苗,并进行统一收购销售,解决茶叶销路问题,实现生产规模化。同时提供技术培训,帮助茶农提高生产质量。

湘美茶业有关负责人表示,支持村庄发展,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村庄兴旺起来,生意自然也会更红火。

与此同时,该村的国家4A级景区“紫莲生态森林度假村”,也大力发展茶叶种植,遵循地形、土壤等自然要素,科学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探索茶叶新式加工制作方法,成功培育出“潮式红茶”等平地茶品种,带动村民创业就业,稳固实现产业脱贫。

目前,茶叶已经成为锡美村一大特色产业,带领村民在增收路上越走越宽。

“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村民过上了舒心的日子,现在有的连养几只鸡都嫌太臭污染环境,不愿意养了。”罗坤华乐呵呵地说。

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遇到正在自家门前打扫卫生的村民罗壁浩,说起乡村面貌的新变化,他感触良深:“现在环境建设好了,关键是要持之以恒保持下去。如何保持?我认为要加强管理。村民更要提高自觉性,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让建设成果一直保持下去。”

 

 

退休后回乡当“村官”,村支书与党员干部走脚皮磨嘴皮——

“真心为村民好 总会得到理解支持”

 

锡美村党支部书记罗坤华原来是意溪镇政府的工作人员,2018年从岗位上退休之后,才回到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本可以安享清福,却挑起“村官”的担子,罗坤华坦言,“既是组织信任,也是为村里发展出一分力。身为老党员,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

锡美村村域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00多亩,山地面积1万亩。全村258户1170多人口,村“两委”干部8人,党员37名。

罗坤华走马上任之后,深知要干好农村基层工作,党员干部必须站出来、有担当、作表率。

“一部分村民思想观念仍然相对陈旧,跟不上新形势,对党的政策不了解。”罗坤华说,要改变乡村面貌,就必须做通村民的工作,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这需要党员干部走脚皮、磨嘴皮,耐心解释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村里的文体小公园,是新农村建设项目之一,用地面积约600平方米,配套了羽毛球场、健身器材、公共卫生间和宣传栏等设施。公园旁边的观光池塘水光倒映,成群白鹭在池塘边栖息,形成一幅优美的乡村风景画。

这样一个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昔日却是遍地废弃猪圈,满眼危旧房屋,环境卫生恶劣,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所谓“不破不立”,想要改变面貌,就应破旧立新。然而,一些村民对拆除自家建构筑物十分抵触,虽然废旧无用,也是一份“财产”,凭什么说拆就拆?有的则安于现状、消极对待,认为一直以来都是这个样子,改变了反而不习惯。

罗坤华说,正是当时镇村党员干部一次次走家串户,一次次走脚皮磨嘴皮,把党的政策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利好向村民细细讲述。与此同时,发挥村民理事会的优势,动员引导村民共同参与乡村建设。慢慢地,绿化美化搞起来,基础设施建起来,村民一点一滴感受到变化,加上产业带动,让村民增加收入、尝到甜头,越来越多人从不理解到支持,从被动参与转化为自觉行动,“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逐渐形成。

“只要是真心为村民好,帮助村民解决生活出路,使村民能够就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总会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罗坤华感慨地说,“农村空气好,邻里有感情,又有自家田园厝地,可以种种菜养养花,(幸福生活就是这个样子)。”

谈及未来的打算,罗坤华表示,首先还是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战斗堡垒。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优先作为发展对象,提高党组织的整体素质。党员干部要发挥作用,划分责任片区,义务进行环境卫生管养,巩固整治成果。同时,积极向上讨政策,争取得到上级更多的支持和倾斜,寻求有志于乡村建设的企业共同开发旅游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品牌,进一步改善村民生活,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文/图 本报记者 江马铎)

阅读 2143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