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媒体报道报送平台 > 网络媒体 > 正文 站内导航

寒冬,他们在鄱阳湖守护越冬候鸟

媒体:原创  作者:江西省林业局信息宣传中心
专业号:江西省林业局信息宣传中心 2020/12/11 12:17:02

https://m.jxnews.com.cn/jx/system/2020/12/11/019127234_05.shtml

鄱阳湖的候鸟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钟南清 通讯员 文思标12月11日报道) 江西鄱阳湖是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每年到鄱阳湖越冬栖息的候鸟数量多达60-70万只。到鄱阳湖越冬白鹤最高数量达4000余只,占全球98%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鹤栖息地,被誉为“候鸟天堂”。

  为了守护这些珍贵的候鸟精灵,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1983年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保护区干部职工巡护在湖区一线,他们无怨无悔地把青春年华献给了这片“候鸟王国”,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人鸟故事。

  寒冬时节,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走进江西鄱阳湖区采访,寻找他们为保护越冬候鸟所做的点点滴滴。

何绪广(左)早年为鸟类科考队当向导的工作照

  何绪广:一家三代四人守护候鸟

  2020年10月31日,新华社微纪录片《国家相册》第三季第26集中,介绍了一位97岁高龄老人早年守护白鹤的传奇故事。他就是何绪广,江西鄱阳湖保护区创建伊始的“拓荒”元老之一。

  何绪广不仅自己为鄱阳湖湿地候鸟保护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大儿子、二女儿和长孙也先后追随着他的足迹成为了保护区的基层巡护员,一家三代四人在鄱湖一线演绎了一段传奇的护鸟故事。

  1982年,已从涂家埠贮木场退休在家的何绪广,接到了来自江西省鸟类科考队邓家觉教授的邀请,成为了科考队的向导。在他的引导下,科考队在鄱阳湖发现了200余只白鹤,刷新了当时世界上已知白鹤群体的记录。1984年12月,他和鸟类考察队的专家,在鄱阳湖西北部的大湖池中心偏西南方向,发现白鹤840余只,再次刷新了当时世界上已知的白鹤种群数量。

  在1982到1991的10年间,鄱阳湖畔的村民经常可以见到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带着干粮在湖区徒步巡护,早出晚归,风餐露宿,足迹踏遍了整个保护区,当地的村民们回忆说,何绪广就是大家公认的“护鸟神”。1987年冬天一个风雪交加的下午,他发现一只受伤幼鹤落单在湖滩上,便不顾危险踏着齐膝深的湖泥,一步一步挪到幼鹤旁边,把它抱起救回家中,亲自动手给其包扎伤口,还拿出省吃俭用的钱买小鱼、玉米喂食,经过他一个多月的精心照料幼鹤才渐渐地康复。在村民的印象里,那时何老的怀里还总是揣着一叠已经折坏了、变黄了的“文件”,挨门挨户、挨船挨艇上门告诉大家要保护候鸟,不能做打鸟投毒的缺德事。

  何绪广还参与了鄱阳湖保护区的成立、组建和选址等工作,主动帮助新成立的保护区协调与当地的关系。1988至1991年间,何绪广受聘为保护区顾问,期间根据自身多年巡护经历掌握的资料,撰写了《人工控湖对鄱阳湖的影响》《关于治理鄱阳湖的几点意见》等文章,为保护区探索候鸟保护、发展湖区产业、提高湖区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保护区成立早期,由于条件过于艰苦,分配来的大学生最后走得只剩下1人。在人员奇缺的背景下,1984年何老又动员他的儿子何守庆,从待遇条件更好的贮木场调入成立不久的保护区从事巡护工作,而何守庆秉承父亲的志向,迄今为止在保护区基层一线一干就是37年。

  1993年,何绪广的女儿何红也通过招工进入了保护区,在基层一线工作一直到2018年退休。何守庆的妹妹到保护区工作后,两兄妹曾一起在常湖池巡护点蹲守,说是巡护点,其实就是一个简陋如茅厕般的小木屋,四处漏风,没有水也没有电,就靠点煤油灯和烧柴火解决照明及吃饭问题。何守庆离退休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依然在保护区巡护条件最为艰苦、巡护面积最大的大汊湖站坚守。2019年、2020年,何守庆还曾两次在巡湖过程中受伤,最严重的一次摔断了四根肋骨,住了1个月医院。

  何守庆的儿子何耀东大专毕业后在南昌自主创业,从事网络服务,但后来也应父亲的号召加入了候鸟保护队伍,于2012年成为了保护区沙湖站一名聘用护鸟员。何耀东说,小时候爷爷和父亲、姑姑经常给他讲鄱阳湖候鸟的故事,看一些宣传图册和标本,跟着爷爷和父亲、姑姑到鄱阳湖看候鸟,但对巡护工作的艰辛感触并不深。直到进入基层站成为一名护鸟员,在顶风冒雨的巡湖工作中、在与不法分子斗智斗勇过程中,在遭遇巡护车侧滑翻进沟里的事件中,才深深体会到爷爷和父亲辈的不易。如今何耀东已成为站里巡护的一名骨干,当他开着拖拉机艰难巡护在泥泞的湖滩上时,家族的护鸟荣光总是闪耀在他的脸上。

林发荣夜间在鄱阳湖区巡护

  林发荣: “半个农民”

  进入20世纪以后,鄱阳湖保护区开始对外公开招录大学毕业生,从2007年开始至今,一共招录了41名。这些80后、90后逐渐成长为保护工作的中坚力量。

  出生于1989年的林发荣,是保护区年轻一代干部职工之一。2010年大学毕业便考入保护区工作,已经在鄱阳湖湿地候鸟保护战线上奋斗十年了。中文系毕业的他,小小个子,看起来一副文艺青年的样子,但工作起来却和站里其他几位老同志一样,什么活什么苦都不在话下,看不出丝毫文弱之气。

  为了守护好辖区的广袤湿地和庞大鸟群,候鸟越冬期间他每周都要带领站员深入辖区认真巡查一遍,及时排查天网、投毒和围堰围垦等不法行为。每次巡湖工作几乎都是早出晚归,早上8点多出发,傍晚4、5点钟才能回来,午饭只能在荒无人烟的野外吃饼干、泡面解决。因长期的饭不着点,他和站里同事都患上了肠胃炎等“职业病”。而他们主要的巡护工具,是一台轮胎比他个子还高的大型农用拖拉机,小个子的他经常自己动手驾驶这个大伙伴行驶在草洲上。而当面对车船无法驶入的地方,他便带领大家穿着齐腰高的下水裤在湖区步行巡护,踏泥过草、涉水趟沟,脚上经常走起一个个大水泡,一个越冬期下来,他们站月均巡护里程达1000余公里。特殊时期,他还经常要和站员在冰冷的寒冬深夜到湖区开展蹲守工作。2018年1月10日凌晨4点,他和站员一同到湖区夜间巡查,没想到几个人的下水裤竟然被湖面结冰的冰块割破,湖水一下涌进套鞋中,冰寒刺骨的湖水瞬间冻得双脚麻木,但为了完成排查工作,他们只能咬着牙脱鞋把湖水倒掉,塞一把杂草到鞋里稍微抵挡一下又继续前行,天亮以后,才发现大家的头发都被冰霜染得雪白。2019年11月7日,林发荣和站员们在湖边上巡护排查时,不小心一脚踏入水底下一个隐蔽暗坑中,整个人一瞬间就被湖水淹没,所幸旁边同事反应及时一把拉住了他的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由于经常驾着拖拉机、穿着下水裤在沼泽地里巡护奔波,弄得浑身泥巴,他和站里的大学生都被当地老百姓打趣为“半个农民”,对这个特殊的称谓,他和站里的年轻同志都觉得非常贴切,欣然接受。

  2017年12月26日,林发荣和站员们不顾不法分子多次人身威胁,义无反顾地积极奔走报告,促动相关部门组织120余人和6台挖机对大汊湖一处围堰进行了彻底平毁,恢复湿地2000余亩。2018年11月16日,他带领站员不畏危险,一字排开挡在辖区入口,以身躯挡住10余辆越野车试图非法进入辖区,强硬的作风迫使越野赛主办方更改涉及到保护区的赛段,避免了湿地遭碾压破坏。

  大汊湖保护站所在地是有名的采茶戏传统文化之乡,2012年,保护区联系发动农民组建了南昌市西门候鸟保护采茶剧团,帮助农民编排节目,争取项目采购设备,以曲艺、采茶戏的方式将“保护候鸟、保护湿地”的内容表演出来。由于演员是大家熟悉的村民,题材是当地老百姓身边的案例,村民们十分喜欢。这个农民剧团不仅是江西省第一个致力于候鸟保护宣传的采茶剧团,也是全国第一个该类型剧团。林发荣告诉记者:“8年多来,农民剧团走村串乡演出50多场,辐射10多个乡镇、40多个行政村,上万人次观看了保护候鸟戏曲演出。站点所在地昌邑乡从曾经的捕鸟高发地变成了连续9年获得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工作先进乡镇的爱鸟护鸟之乡。”

王小龙(右)与同事冰雪天为候鸟投食

  王小龙:边护鸟边摄影

 

  王小龙是江西鄱阳湖保护区成立早期的军转干部之一。18岁参军入伍,先后荣立过两次三等功、多次受到部队嘉奖。22岁那年,他从部队退役回到了家乡,分配到江西鄱阳湖保护区工作,成为基层保护站一名巡护员,坚持30余年守护鄱阳湖越冬候鸟。

  1992年冬天的一个凌晨,王小龙在湖区巡湖蹲守,突然发现有人正在湖泊中偷猎。那个时候的通讯尚不发达,他只能借着月光徒步9公里赶往公安局报告。警方赶往现场后,当场查获17艘涉案船只,并抓获34名涉案犯罪嫌疑人,收缴国家二级保护珍禽白额雁385只。当看到收缴的被捕杀的鸟类布满了整个篮球场的时候,王小龙心里感到非常难受。后来跟进得知因为他的及时报告而侦破了一起捕杀、供销、贩运一条龙的重大盗猎案件时,王小龙指着身上那天抹黑赶路报警时摔出来的伤疤,跟同事欣慰地说,这个伤疤摔得值。

  在三十多年的巡护打击偷捕盗猎犯罪活动中,王小龙没少遭人戳脊梁骨,骂他不顾乡亲情面,为了鸟连命都不要了,甚至有人当面扬言要“捅他几下”。家里人一度怨他工作多事、得罪人,一些好心人则劝他事不关己,少管闲事。但面对这些,王小龙都毫不畏惧,他所在乎的,只要鸟儿们安全就足够了。他常对人说,我是一个老兵、老党员,保护好鄱阳湖和鸟儿都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

  从事候鸟保护工作以来,王小龙迷上了摄影,几十年间,记录下鄱阳湖保护区大多数鸟类的影像。“一开始,我是协助别人拍照片,后来就自己慢慢钻研。”王小龙说,拍摄也是为了记录,他要把候鸟的美、大湖的美传递给更多人。

  目前,王小龙拍摄的鸟类照片已有数万张,专门用来储存照片的硬盘就有20个。“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越冬栖息地,拍摄下来是为了记录最美的那一刻,也是作为资料保存。”王小龙说。

  王小龙除了自己拍摄,还帮助许多摄影爱好者。“我20多年里去了保护区100多次,他是一位非常热心和负责任的人,为鄱阳湖生态摄影做了很多工作。”江西生态摄影家协会荣誉会长叶学龄说,“王小龙知道鸟的习性,跟他到湖里拍鹤的人,每次都能见到鹤。”

高翔在清除湖区发现的捕鸟“天网”

 

  高翔:从鸟盲到鸟类专家

  在江西鄱阳湖保护区,有很多同志在湖区常年摸爬滚打的实践中,从刚开始的鸟盲成长为保护区的本土鸟类专家,高翔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高翔于1975年6月出生在鄱阳湖畔的都昌县,1993年8月进入鄱阳湖保护区工作。毕业于江西农大园林设计专业的他,对候鸟的认知起初几乎就是一张白纸,但保护生他养他的鄱阳湖,是高翔不变的初心。进入保护区上班的前二十多年,由于保护工作任务繁重,高翔每天背着望远镜、骑着摩托车穿梭于各个湖汊间开展巡查保护,对于如何提升候鸟的业务知识水平,没有过多精力,也缺乏必备的硬件条件。

  2012年7月,高翔回到了他出生地所在站点都昌站上班,单位为站里配备了照相机。在外的游子翱翔回来,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显得尤为可爱,高翔萌发了用相机把所见鸟类都记录下来的想法。他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和观察发现,在都昌区域栖息的水鸟和林鸟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丰富,甚至有一些物种在鄱阳湖保护区范围内也很少见。这让他对鸟类识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认真地记录下所见的每一种鸟类。寒来暑往,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他总是默默地蹲守在湖边,看看鸟儿们是否安全,有没有什么新的物种发现。期间,他常常被沿湖村庄里的狗追赶,常常被不明真相的群众当成小偷、外国间谍甚至盗墓贼。在站里没有公车的情况下,高翔仅凭一辆每次只能跑40公里远的电动车,硬是在7年的时间里,绕着都昌的湖泊,跑下了6万多公里的巡护轨迹,写下了超过20万字的巡护记录,拍摄了6万余张鸟类照片和近26万张工作照,共记录了都昌区域内104种水鸟、151种林鸟和20余种鸟类的主要生长阶段特征,视频记录了150余种鸟。通过自学专业的鸟类图鉴,结合自己拍摄的照片,给都昌范围内的鸟类做了一部属于自己的“花名册”,包含了9万多字的文字介绍和1700多张精选图片,为鄱阳湖区域的物种调查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更罕为人知的是,高翔的祖辈曾是中共都昌县地下党早期领导人。他父亲曾嘱咐他“我们高家一代传一代,你爷爷参加革命,为了人民翻身做主人献出了生命;我这一辈作为一名普通的工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了新中国的发展艰苦奋斗一生;到了你这一辈,切莫忘记了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做贡献。保护好鄱阳湖,也是为了给你的下一辈留下一笔珍贵的自然遗产。”

  对于父亲嘱托的要求,高翔始终牢记在心里。参加工作26年来,他走过的总巡护路程达16万多公里,足够绕地球4圈。

陶端基在湖区巡护 

  陶端基:村书记的护鸟之路

  今年59岁的护鸟员陶端基曾经是大汊湖站所在村庄的村书记。保护站的同志在湖区巡护遇险,无论多远多晚多忙,陶端基只要接到电话必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救援。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他应聘成为了一名基层护鸟员,这一干就是10年。

  陶端基从小与候鸟打交道,熟知湖区地形和多种候鸟习性,加之曾经开过货车、公交车,到站里后便成为了巡护员兼巡护拖拉机的驾驶员。外出巡护时,即便湖区没有道路,老陶凭经验依旧可以驾驶拖拉机到达目的地。由于湖区道路异常颠簸,拖拉机像个气球一样在泥滩上颠簸跳跃,一天下来年轻的站员都颠得腰酸背痛,但老陶却一脸轻松,他说我开了八、九年,每年开拖拉机带着站员下湖巡护六七十次,每次都是早出晚归,现在已经习惯了。湖区泥滩上数不清的深深浅浅的轮胎印记,这些都是他们坐着拖拉机巡护留给鄱阳湖的印记。

  巡护工作不仅艰辛,还充满着危险。2018年12月的一次巡湖中突发意外,车子掉入坑里,致使老陶鼻梁骨骨折,鲜血流了一地。但在医院缝针休息了才几天,老陶便很快又回到岗位上,鼻梁上多了一块膏药,留一下了一块永久性的疤痕。

  老陶是当地人,但他并不怕得罪别人,对于偷鸟毒鸟行为深恶痛绝,只要是违法的他就一定不会包庇隐瞒。他曾经协助破获多起猎杀候鸟的重大案件,作为重大线索的提供人,他还经常被人威胁要将其杀害,但他无怨无悔。他说,鄱阳湖就是我的家,候鸟就和我的家人一样。保护候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我要干一辈子,只要还能动,就要干下去。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

  江西鄱阳湖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到这里越冬的候鸟逐年增多,目前保护区的鸟类已从建立之初的310种增加到了381种,尤其是白鹤,由1985年的1400余只增加到了现在的4000多只,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98%。

  30多年过去了,江西鄱阳湖保护区基层保护站点从零发展到11个站,几乎涵盖整个鄱阳湖;保护队伍从最开始的人才流失严重发展到现在100个正式编制的雄壮规模;巡护手段从最原始的步行巡护到如今车、船、无人机“天空地”立体巡护;工作机制从一个县、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到成立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联合保护委员会,环湖4市15个县(市、区)凝成一股绳;项目申报从因缺乏人才导致申报屡屡被拒到如今国际、国内大项目纷至沓来;科研工作从缺人缺钱缺设备到如今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科研监测数据库、出版了一本本沉甸甸的科研论文集;群众护鸟意识从开始的乱捕滥猎甚至暴力拒法、抗法,到如今各类爱鸟协会、爱鸟人士、义务救助候鸟事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19年,国际鹤类基金会创始人乔治·阿基博时隔34年重访鄱阳湖时激动地说,“白鹤从34年前的1400只发展到如今超过4000只,感谢中国政府与民间人士为保护白鹤所做出的努力”。

  白鹤,这个在地球上生存了6000万年的古老物种,从濒临灭绝到发展壮大,2019年成为江西的省鸟,就是对这群可爱可敬鄱阳湖保护区护鸟人的最高赞许。

  (图片由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阅读 653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