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分网
当前位置:关注森林 > 地方林草动态 > 湖南 > 正文 站内导航

湖南鸟儿“新家底”

媒体:原创  作者:湖南林业
专业号:湖南林业 2024/4/23 17:26:34

人类最大规模迁徙“春运”结束不久,全球候鸟又拉开了北迁序幕。

2024年1月,省林业局组织开展洞庭湖区域冬季水鸟同步调查,让湖南洞庭湖区越冬水鸟有了“新家底”——38.18万只。种类、数量实现双提升,珍稀水鸟种类比去年也更多了。

湖南气候温暖湿润,地理位置特殊,生物资源丰富多样,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物来源,是全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

据2022至2023年度全省县域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数据统计,全省共记录鸟类523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35%。其中,候鸟393种,占全省鸟类种数的75%,占全国候鸟种数的49%。

在我省这庞大的“鸟族”里,哪个是“省鸟”?哪些是新记录?哪些最常见?又有哪些较为特殊?今天我们来一一解答。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鸟类保护工作,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省已连续举办了43届“爱鸟周”和湖湘爱鸟护鸟活动。随着越冬候鸟陆续开启北迁之旅,连日来,全省各地也紧紧围绕“完善保护体系护佑候鸟迁飞”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爱鸟护鸟活动。

三湘四水风光美,山高水阔任鸟飞。保护环境从不是独角戏,爱护鸟类也不仅只限于一周。在此,我们也呼吁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关爱鸟类,守护翱翔自由,为鸟类创造一个和谐宜居的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厚实湖南鸟儿的“家底”。

湖南庞大“鸟族”

看你认识多少

湖南地处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南部,地形地貌多样,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是全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

据2022至2023年度全省县域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数据统计,全省共记录鸟类523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35%。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90种、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动物129种、中国特有种19种。全省鸟类中有候鸟393种,占全省鸟类种数的75%,占全国候鸟种数的49%。

在这庞大的“鸟族”里,哪个是“省鸟”?哪些是新记录?哪些最常见?又有哪些较为特殊?类似“鸟”知识,你又了解多少?

湖南省鸟:红嘴相思鸟

红嘴相思鸟,又名红嘴玉、相思鸟、红嘴绿观音,属雀形目,画眉亚科。红嘴相思鸟有明显的红嘴,上体橄榄绿,眼周有黄色块斑,下体橙黄,尾近黑而略分叉。除拥有艳丽的色彩和美丽的身形外,该鸟还有一副好嗓子,叫声响亮、悦耳、欢快。

2007年,湖南启动省鸟评选,在多轮网络投票中,红嘴相思鸟均以高票稳居榜首。网友评价:“此鸟最相思”。红嘴相思鸟能当选“省鸟”,主要是该鸟并非候鸟,无论是湘北平原,还是湘西、湘南山区,只要有林子的地方,就有红嘴相思鸟的身影,堪称“大众身边的鸟”。

“国宝鸭”:中华秋沙鸭

根据最新监测,中华秋沙鸭在我省分布点增至39处,种群数量达400余只,为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它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在地球上已经生存1000多万年,成为如活化石般孑遗动物。

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专家介绍,中华秋沙鸭对栖息环境特别是水质要求十分苛刻,要求有山有水、有滩有急流、有树林,不能有人为干扰,一旦水域被污染,它们就会立即离开。这样的生活习性导致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极其稀少,也使它们被视为典型的生态指示物种。

“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

图片

(青头潜鸭。李剑志 摄)

说到稀有,还有一种“鸭”不得不提,那就是青头潜鸭。青头潜鸭全球现存1000只左右,是“比大熊猫还稀少”的物种,2012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极危物种。

沅江市蒸钵湖地处益阳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与南县舵杆洲国家湿地公园之间,湖中遍布芦苇,是我省目前青头潜鸭分布最多的越冬地,近年来的最高纪录为60只。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6月8日,工作人员在南县水域的舵杆洲,惊喜地拍摄到2只青头潜鸭带着6只小鸭在水中嬉戏,这是在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第一次拍摄到青头潜鸭繁殖的清晰影像。此次发现,创下目前已知的中国青头潜鸭繁殖纬度最南的纪录。

湖南鸟类新记录:家麻雀

图片

(家麻雀。李剑志 摄)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加之爱鸟护鸟意识的提高,我省鸟类记录不断增加,不时有鸟类新成员“加入群聊”。前不久,湖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李剑志在益阳市大通湖区开展水鸟调查。在大通湖西南围堤边,他看到5只小鸟在堤坡荒地觅食,便拿出相机拍了几张。后经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邓学建确认,这种小鸟是家麻雀,属湖南省鸟类新记录。

李剑志介绍,“家麻雀一般分布在新疆跟西藏那边,它头顶是灰色的,我们这边麻雀头顶是栗红色的,不仔细指出来你看不出。”

家麻雀主要栖息在人类集居的地方,筑巢地点广泛,属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虫为食,地方性常见于中国极西部及东北的城镇及村庄,贫瘠地区沙漠绿洲及边缘地带。

最常见候鸟:白鹭

图片

(白鹭。粟远和 摄)

说到最常见,白鹭应该是其一。在湖南广泛分布的白鹭虽然是过客,但它们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这里停留。它们清明时节到来,秋分节气离开,冥冥中跟长江中游地区的稻作时令吻合。

眼下湖南的水田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白鹭们很智慧,它们栖息地和取食地划分得泾渭分明,择不远不近的宁静山林栖息,守着一片不大不小的水田取食,既可解决温饱问题,又谨慎小心地避免被伤害。

“超大家族”:小白额雁

东洞庭湖是小白额雁在全球最大的越冬地,曾一次性记录到约2.5万只小白额雁栖息,每年约有全球60%至70%的小白额雁在此越冬。

有研究表明,小白额雁的“主食”是苔草,但最偏爱的食物是江南荸荠、看麦娘、狗牙根等。苔草滩涂在长江中下游湿地广泛分布,但看麦娘、狗牙根及江南荸荠等在东洞庭较为集中,这也许是小白额雁选择东洞庭湖的主要原因。

最具“反差”:班头鸺鹠

图片

(班头鸺鹠。省林业局 供图)

斑头鸺鹠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有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呆萌模样显得十分可爱,转动起脖子来就像在跳舞。它们鸣声嘹亮,晨昏时发出快速的颤音,还能发出一种类似犬叫的双哨音,音量增高且速度加快,在宁静的夜晚,可传到数里外。

属于鸮[xiāo]形目、鸱[chī]鸮科、鸺鹠属,鸺鹠属为猫头鹰中体型最小的一类,俗称“小猫头鹰”,体长仅22至26厘米,比体长30至33厘米的家鸽还要小一大圈。虽然在体型上不占优势,但斑头鸺鹠是纯粹的猛禽、“肉食主义者”,昆虫、小鸟和小型哺乳动物都是它的猎物。

“稀客”成“常客”

越冬水鸟上新

湖南是保障全球候鸟迁徙、守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特别是洞庭湖,作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立的全球200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之一,也是越冬候鸟东北亚迁徙路线上的最佳栖息地和补给站,被中外学者誉为“在世界各国也难以找到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的鸟类越冬地和水生生物迥游地”。

近年来,随着我省不断加大湖区生态保护力度,候鸟的生存环境不断改善,来此越冬栖息的候鸟不断增多,数量每年在40万只左右。在经历了2022年的特大干旱以及2023年的多轮雨雪冰冻后,去冬今春,还有多少水鸟在洞庭湖越冬?这一问题尤为引人关注。

答案是38.18万只!近日,湖南省林业局发布洞庭湖区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结果,水鸟数量较上年度略有上升。

【调查】

新增8个种类,比上一年增加3500只

今年1月,省林业局组织开展洞庭湖区域冬季水鸟同步调查。本次监测在洞庭湖区设置195个监测点,分为洞庭湖及环湖区。

洞庭湖范围涵盖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湖南湘阴横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设置监测点92个;环湖区涵盖4个保护区外的范围,设置监测点103个。

此次调查共监测到洞庭湖区水鸟7目12科80种38.18万只,其中,洞庭湖水鸟53种、26.97万只,环湖区水鸟69种、11.21万只。

与上一年调查记录的72种、37.83万只相比,今年洞庭湖区越冬水鸟的种类、数量双提升,新增8个种类,数量增加了3500只。

图片

(鸳鸯)

【变化】

“稀客”成“常客”,珍稀鸟种越来越多

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监测室内,鸟类专家正在通过实时监控密切关注东方白鹳的栖息状况。进入到4月后,独自在七星湖营巢的这只东方白鹳找到了伴侣,两只亲鸟共同整理家园巢穴,不时还用长长的喙互相梳理羽毛表达亲密关系。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是洞庭湖越冬迁徙的重要水鸟物种,对环境要求极高。在此次调查中,共记录到东方白鹳100只,首次监测并记录到东方白鹳停留洞庭湖筑巢的场景,进一步表明了洞庭湖湿地环境正在得到明显的恢复和改善,为珍稀水鸟提供了优越的栖息生境。

“国宝级”珍禽黑鹳也频频现身东洞庭,它们时而水边漫步,时而草间觅食,时而掠过湖面,体态十分优雅。黑鹳同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以前也属于洞庭湖的鸟中“稀客”,而此次共监测到119只,其中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6只,湘阴横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59只,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4只。

鹤羽洁白,鹤鸣清越,鹤舞蹁跹,鹤有“贞禽”之称,古人多用白鹤比喻高洁贤能之士。白鹤在湖南的越冬种群主要分布于洞庭湖区,零星个体偶尔出现在湖南境内的江河与生水植被丰富的湖泊沼泽,在此次水鸟调查中共发现99只。

图片

(小白额雁)

总体来看,本次调查共监测到国家重点保护水鸟19种3.3万只,国家一级保护鸟类7种共448只,除了东方白鹳、白鹤、黑鹳外,还包括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白枕鹤、白头鹤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2种3.26万只,包括小天鹅、小白额雁、白额雁、白琵鹭和鸿雁等,其中小天鹅数量占记录的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数量的39.26%。

【结构】

豆雁反超罗纹鸭,成洞庭湖区“第一大族”

最爱洞庭湖的仍然是鸭科鸟类。

调查发现,洞庭湖区水鸟种群以雁形目鸭科鸟类最多,总计29.02万只,占全部记录水鸟总数的76.01%,其次是鸻形目鸟类,共计5.05万只(13.23%)。

这个比例与往年基本保持一致。记者梳理发现,2012年,湖区数量最多的鸟类是小白额雁,但从2015年开始,豆雁“大军”开始发力,连续5年“夺冠”,数量逐年上升,近乎翻倍。

2022年,洞庭湖越冬水鸟数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达40.4万只,其中豆雁数量接近30万只;直到去年,罗纹鸭以总量20.7万只、占比36.03%的明显优势,成为数量最多的越冬候鸟。

而今年水鸟结构中,优势种有豆雁(7.77万只)、罗纹鸭(7.71万只)、绿翅鸭(3.76万只)、黑腹滨鹬(3.31万只)和斑嘴鸭(2.71万只),占水鸟总数的66.16%。

其中,豆雁与罗纹鸭“遥遥领先”,豆雁又以微弱优势反超罗纹鸭,成为洞庭湖区“第一大族”。

【趋势】

洞庭湖仍是主要的水鸟集中分布区

调查发现,洞庭湖仍然是主要的水鸟集中分布区,其中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水鸟18.86万只,占洞庭湖水鸟总数的69.93%。数据表明,越冬水鸟仍然优先选择洞庭湖栖息越冬。

此外,南县南渡湖、沅江蒸钵湖、大通湖湿地公园、临湘黄盖湖、津市毛里湖、澧县北民湖、南县天星洲、安乡珊泊湖、华容东湖湿地公园、岳阳县新墙河、鼎城牛耳湖等是环湖区的水鸟主要分布地,记录水鸟9.70万只,占环湖区越冬水鸟的86.53%。

省林科院参与调查的专业人员介绍,2023年1月,受极端干旱气候影响,洞庭湖适宜生存环境减少,越冬水鸟扩散至洞庭湖周边,导致环湖区水鸟数量增加,高达17.09万只,显著高于历史同期。

今年1月,随着前期降雨增加,洞庭湖适宜栖息面积增加,水鸟向洞庭湖聚集,环湖区水鸟数量下降明显。环湖区越冬水鸟较2023年1月份减少近7万只,特别是单体湖泊大通湖水鸟数量环比减少3.24万只。

“在干旱等不利条件下,越冬水鸟会选择向洞庭湖外扩散,环湖区成为缓冲不利影响的重要调节带。”省林科院参与调查的专业人员认为,综合以上情况,洞庭湖区水鸟数量变化受极端干旱气候影响仍在,但总体上仍在历史数据波动范围之内。

经了解,近三年鄱阳湖区水鸟同步监测数量分别为80万只、69万只、76万只,与洞庭湖区水鸟变动趋势大体一致。

投放“救济粮”

全天值守护迁飞

湖南,不仅是候鸟越冬地,更是重要中转站。随着气温回升,大批候鸟应时而动,纷纷踏上归途。

从3月份开始,在洞庭湖等地越冬的雁类、鸭类以及天鹅就陆续启程北迁;到3月下旬,从华南以及更南方地区启程北迁的候鸟也陆续进入我省,从蓝山县南风坳—四海坪、桂东县南风坳、炎陵县牛头坳、新宁县黄沙塘、城步苗族自治县大竹山、隆回县屏风界等“千年鸟道”过境。

助力候鸟迁飞,我省发布《湖南省候鸟保护专项行动方案》,对外公布破坏候鸟等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线索举报电话,并在候鸟保护专项行动期间开展集中督导。同时,广泛发动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等民间组织参与候鸟保护行动;应对恶劣天气,还多次在越冬地投放“救济粮”,保障候鸟食物充足,让其迁徙、繁衍之旅更加顺利、顺畅。

图片

(蓝山千年鸟道上的候鸟保护执勤点。记者 李成辉 摄)

【保障“口粮”】

投放食源近30吨,确保候鸟越冬食物充足

采桑湖位于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去年冬天,约7万只候鸟在此越冬,白琵鹭、苍鹭、鸻鹬、小白额雁、豆雁以及各类鸭群是常客。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和青头潜鸭,也流连于此。

“仔细找找,可能还有小天鹅。”4月初,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桑湖管理站站长余志兵用观鸟望远镜搜寻候鸟身影。他印象深刻的是,“天鹅群刚来时,有几只幼鸟,长着黑色鼻梁和灰色羽毛。”

迎接越冬候鸟,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种水草修复湿地258.13公顷。却不曾想,去年12月以来,我省接连遭遇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湖区大部分浅滩和低水区域结冰,低层水草和鱼虾螺蚌更是被冻在冰层下。

“许多水鸟依赖浅水滩涂觅食,包括小天鹅。”余志兵说,发生第一轮冰冻时,他带着管理站工作人员每天步行3公里巡湖查看候鸟状态,发现白鹤和青头潜鸭一出现觅食困难就马上再度迁徙,“如果小天鹅在这种天气下也再度迁徙,幼鸟很可能活不下去。”

情况紧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省内生态环保组织,加急采购玉米、稻谷等原粮2000余公斤以及1300袋水草,保障候鸟“口粮”。

春节前后,采桑湖、大小西湖、谭家围子等越冬候鸟集中栖息区域都实施了多次人工投食。经过一冬休养,采桑湖的小天鹅幼鸟都换上黄色鼻梁和洁白的羽毛,膘肥体壮,并陆续飞离了洞庭湖。

“几乎所有遭遇冰冻灾害的候鸟越冬地,都采取了持续观测野生鸟类取食情况、及时补充鸟粮的做法。”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介绍,期间,我省共投放玉米、谷子、冬小麦等候鸟食源55次共29.55吨,救护伤病、饥饿候鸟75只。

【值守巡护】

建成保护站点43个,确保候鸟迁徙之路更顺畅

蓝山县全县范围基本都是候鸟迁徙区域,全省12条重要候鸟迁徙通道重点保护区域中,该县占3处。每年3月下旬至5月初,数以百万计的候鸟从此过境。

4月11日一早,蓝山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蒋从武驱车进山,盘旋而上一个半小时后,一间白板蓝门、接通临时电线的集装箱房屋出现在眼前,门边挂着“南风坳候鸟保护站夜间值勤点”的牌子。

“今年护鸟,它们发挥了重要作用。”候鸟迁徙季节,蒋从武和同事进山24小时值守巡护。据悉,2023年,蓝山县投入200余万元,购置了集装箱房屋、监测候鸟设备及护鸟设施等,将候鸟保护站点全部迁移到“千年鸟道”的关键隘口处。

“南风坳候鸟保护站夜间值勤点就是迁移保护站点,3月20日开始,值守人员入驻,24小时值守。”蒋从武说,同样迁移的站点有7个,今年可以确保所有进入候鸟迁飞通道的人员都接受检查。

为护航候鸟安全迁徙,我省设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林草有害生物防控指挥系统,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自2012年至今,全省陆续在雪峰山脉、罗霄山脉、武陵山脉、南岭山脉以及洞庭湖等候鸟重要迁徙通道、栖息地建成保护站点43个……

今年“爱鸟周”活动启动现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省生态保护联合会还携手制定“护鸟飞”志愿服务活动公益资助计划,通过向省内志愿者团队提供公益资金的形式,支持各地志愿者在候鸟迁徙通道下的村庄、市场以及栖息地附近周边场所开展日常巡护、清网行动、鸟类摄影展、鸟类救助、宣传教育等工作。

“各地护鸟营、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省内高校大学生社团等,都可以申请‘护鸟飞’志愿服务活动公益资助。”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负责人表示。

阅读 61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